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提出了大食物觀。要全面準確理解大食物觀,就不能僅僅局限于保障食物供給層面,而要從人類發展、世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更高維度和更廣闊視野來思考。只有全面準確把握大食物觀的科學內涵,才能樹立正確的大食物觀,這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乃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生產分工的細化,特別是全球分工的深化,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實現絕對的糧食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立足國內資源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沒有給國際糧食市場增加負擔,而且有效分擔了全球糧食供給壓力,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大食物觀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不斷拓展國內資源保障食物供給,這既是對中國人民負責,也是對全世界人民負責。未來,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不會變。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進一步作出貢獻。
需要強調的是,大食物觀的重點還是糧食、基礎仍是耕地、出路在于科技。“民非谷不食”,盡管居民食物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但糧食仍是居民食物的基礎,不僅因為稻谷和小麥是重要的口糧作物,而且人類食用的許多動物性食品也是以谷物為飼料,因此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前提。“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要用“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好耕地。科技創新是落實大食物觀的根本出路,不論是提升傳統食物供給能力還是創新人造食品,都離不開科技支撐,推動生物技術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是平衡人類社會需要和有限自然資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踐行大食物觀的必由之路。
糧食安全觀的深化和發展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1996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白皮書明確表示,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并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中國解決糧食供需問題的基本方針。在此方針指導下,我國形成了符合國情的糧食安全觀: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糧棉油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我國傳統糧食安全觀注重糧食供給數量,基于此,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農業發展政策,糧食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很好地保障了糧食安全,實現了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
大食物觀順應了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變化趨勢。現階段,我國已實現從“吃不飽”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居民食物消費需求更加豐富多樣。這必然要求食物供給既要裝滿“米袋子”,又要保障“肉盤子”“菜籃子”“奶箱子”“糖罐子”等,既要保數量,又要保多樣、保質量。大食物觀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斷形成的。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樹立大食物觀”,并將其作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的重要內容。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大食物觀是黨中央糧食安全觀念的戰略性轉變和歷史性演進的體現,它拓展了傳統的糧食邊界,推動傳統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轉變,不僅關注數量安全而且關注質量安全,使我們從更廣的維度把握糧食安全,已成為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國家要強大、社會要穩定,就必須始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讓老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讓老百姓能夠吃飽飯、吃好飯。吃飯問題不僅事關人類生存,也歷來是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農業基礎十分薄弱的情況,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努力,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從過去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得到了有力回答。
大食物觀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為出發點,讓老百姓吃得更好、更健康。大食物觀體現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糧的基礎上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優化、品質更有保障。
遵循人類發展的大歷史觀
從生命進化角度看,生物體的運轉需要能量,食物的本質就是提供維持生物體運轉的能量。從這個意義上說,谷物是食物,蔬菜和肉蛋奶也是食物,甚至微生物、合成物質都可以成為食物。實現食物安全應滿足3個條件:一是有充足的供應,能夠提供足夠能量;二是有豐富的種類和合理的結構,能夠滿足各類能量需求;三是有合理的食用方式,能夠被人體有效轉化利用。
從古至今,人類獲取食物就是為了獲得身體必需的能量,只不過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利用和轉化食物的水平也是不斷變化的,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不斷升級的。歷史上,面對人口不斷增加帶來的食物壓力,我國形成了以精耕細作為核心、以結構多樣和可持續發展為重要特征的農業生產體系,人們注重食物的高效利用,講究食物的加工、烹飪和進餐安排,保證食物能量的合理攝取。《黃帝內經》就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平衡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大食物觀體現了大歷史觀視野,反映的是人們對食物獲取和利用的新變化。
要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要向森林要食物,發展木本糧油、森林食品;要向草原要食物,推動草原畜牧業集約化發展;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穩定水產養殖,積極發展遠洋漁業,提高漁業發展質量;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既然食物的本質作用是滿足人體能量需要,那么從食物的獲取、攝入、轉化再到利用整個過程,都屬于大食物觀的范疇。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食物供給,還要關注食物加工,以及食物在人體內的轉化和吸收。
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觀
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相互影響,自然界為人類提供所需食物,人類活動又反作用于自然環境。我們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護自然,樹立大食物觀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過去我們對農業資源的過度和不恰當利用,造成了耕地退化和污染、水資源超采,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嚴峻挑戰,也影響了食品質量與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其一,大食物觀強調資源利用的合理性。這意味著要根據地形地貌、氣象水文、土壤類型、產業基礎等資源稟賦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進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
其二,大食物觀體現全方位利用國土資源的理念。我國國土資源廣闊,資源類型豐富,保障食物安全既要向耕地要糧食,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又要向設施農業要產出,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
其三,大食物觀強調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大食物觀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態保育,從農業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出發,推動糧食生產體系從以高產目標主導向以綠色生態為主轉變,依靠綠色技術緩解農業水土資源緊缺、降低農業環境污染壓力,實現糧食綠色低碳生產。
其四,大食物觀鼓勵糧食減損和食物節約。“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保障食物安全,除了開源之外也要注重節流,減少糧食損失和食物浪費也是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大視野
隨著生產分工的細化,特別是全球分工的深化,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實現絕對的糧食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立足國內資源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沒有給國際糧食市場增加負擔,而且有效分擔了全球糧食供給壓力,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大食物觀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不斷拓展國內資源保障食物供給,這既是對中國人民負責,也是對全世界人民負責。未來,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不會變。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進一步作出貢獻。
需要強調的是,大食物觀的重點還是糧食、基礎仍是耕地、出路在于科技。“民非谷不食”,盡管居民食物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但糧食仍是居民食物的基礎,不僅因為稻谷和小麥是重要的口糧作物,而且人類食用的許多動物性食品也是以谷物為飼料,因此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前提。“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要用“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好耕地。科技創新是落實大食物觀的根本出路,不論是提升傳統食物供給能力還是創新人造食品,都離不開科技支撐,推動生物技術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是平衡人類社會需要和有限自然資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踐行大食物觀的必由之路。